2025年,全球綠色治理體系深度調整,ESG(環境、社會、治理)作為企業出海“通行證”,其規則松動與分化給中國環保企業海外布局帶來嚴峻挑戰。尤其對水處理、循環利用領域企業而言,如何在復雜ESG框架中破局,成為海外業務成敗的關鍵。
一、全球ESG“松而不統”,合規方向難把握
2025年全球ESG呈現“整體松動但局部收緊”的矛盾態勢。一方面,部分國家弱化環保約束:美國環保署報告弱化碳排放與氣候變暖關聯,將2030年碳減排目標從“法定強制”改為“自愿遵循”;德國、法國延后工業領域減排期限,減排從“必答題”漸成“選擇題”。
另一方面,各國合規標準“碎片化加劇”。歐盟推行“全鏈條碳披露”新規,要求水處理企業追溯設備生產、項目施工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需經第三方認證;印尼要求海外水務企業承接項目時,本土化雇傭率不低于60%,且每年投入不低于合同額3%用于社區環保教育;沙特、阿聯酋等中東國家推出“綠色供應鏈認證”,要求企業提供上游供應商環保資質,每季度更新供應鏈ESG報告,任一環節違規即暫停項目審核。
二、合規成本高+適配難,企業出海遇“雙重梗阻”
ESG標準“碎片化”讓企業陷入兩難。某工業廢水零排放設備企業透露,為適配歐盟、東南亞、中東市場,僅前期調研與體系搭建就投入超200萬元,還需為不同市場組建專項團隊。更棘手的是標準“隱性沖突”,如歐盟要求用可降解水處理藥劑,中東傾向低成本傳統藥劑,企業難用一套方案適配多市場,被迫開發“定制化ESG方案”,推高運營成本。
同時,ESG評估維度持續拓展,新增要求超出企業傳統合規范圍。歐盟新增“環保項目勞工權益保障”指標,需每月提交考勤、工資發放記錄;東南亞要求企業建立社區反饋機制,投訴率超10%即暫停項目。某企業因未建該機制,越南印染廢水處理項目驗收延遲2個月,損失超50萬元。
三、蘇州峰會搭臺,專家解碼ESG出海“破局路徑”
面對挑戰,企業亟需權威指引。2025中國國際工業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峰會暨水科技嘉年華,聚焦ESG合規出海痛點,邀請資深專家支招:
北京大成(蘇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蘇州市海外投資發展協會會長陳芍開,將以《環保企業出海法律風險防范》為主題,結合關稅政策變動案例,拆解海外投資、爭議解決中的法律陷阱。
北京浩天(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陶毓,則通過《中國出海企業的ESG合規之路》,指導企業適配不同國家ESG標準。
2025中國國際工業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峰會暨水科技嘉年華定于2025年11月20-21日在江蘇蘇州舉辦,主題為“綠動水處理,AI領出海,碳尋零排放!”,除出海專題外,還覆蓋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循環水利用等核心議題。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