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通遼市深入貫徹國家和自治區工作部署,集中政策、人才和技術等資源優勢,高質量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全力建設千萬畝節水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區。為準確評估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成效和經驗,通遼市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以一套“組合拳”扎實推進測產工作,為大面積單產提升“成績單”提供支撐。
一、提前謀劃,下好“先手棋”
從9月初開始,通遼市積極對接中國農科院專家,兼顧“數據準確”和“高效減負”,依據自治區方案,反復研究測產方案,統一理論測產、實收測產記錄表和匯總表。初測記錄表里明確了地塊、經緯度、株行距、穗數等內容,增加病蟲害、禿尖等基本信息。9月16日,市里召開會議進行安排部署,組建8個67人組成專業技術服務組,與8個旗縣區實現“一對一”對接,全程跟蹤指導測產各環節,確保工作起步穩、推進順利。
二、強化培訓,鍛煉“專業隊”
為盡量保證測產數據的客觀準確,通遼市提前組織5次系統性培訓,覆蓋市、縣、鄉三級技術人員。培訓緊扣玉米測產技術標準與實操需求,從理論測產、實收測產流程細化,到樣點選擇、數據表填寫規范,再到精準定位技巧、誤差控制方法,均通過“理論講解+現場演練”模式深入教學,確保每位工作人員都能熟練掌握操作要點,為測產精準性打下堅實基礎。
三、天地結合,效驗“精準度”
根據千萬畝示范區上圖入庫情況,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引入遙感監測系統開展長勢監控和評估,邀請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明博、張國強兩位專家,分別開展線上、線下專題授課,重點講解“遙感監測技術與實地人工測產”深度融合應用。初測結束后,將測產點位經緯度及結果上傳至衛星遙感監測系統,通過技術比對、反復驗證,推動測產工作從“人工判斷”向“科學量化”升級,有效提升數據可信度與工作效率,為測產質量再添一重保障。
四、合力攻堅,刷新“進度表”
各旗縣區結合測產任務面積,細化工作計劃,共組建72個測產小組、動員近400人參與,且對所有測產人員開展多輪技術再培訓,從株行距測量、取樣誤差規避,到產量公式參數與數據記錄規范,資深農技人員逐項示范、手把手教學。自9月20日起,測產團隊全面開啟“白+黑”工作模式,采取“分區包片”方式全域同步進行,以“點上突破、面上提升”為路徑,聚焦千畝方、萬畝片高產示范區,同步推進十萬畝、百萬畝、千萬畝示范區測產。各旗縣每日及時上報測產數據,市級層面根據反饋動態調度,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合力。截至當前,全市已完成732.51萬畝玉米測產,篩選出高產“苗頭地塊”,詳實的產量記錄為復測工作提供了關鍵支撐。
五、核驗復測,嚴把“產量關”
9月30日,通遼市邀請國家、自治區級、市級及本土專家共40余人次,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專家與技術人員放棄休假,攜帶專業測產儀器深入田間,通過實收測產的方式對旗縣初測結果進行核驗。測產過程中,還邀請農戶全程參與監督,專家和技術員始終保持嚴謹客觀態度,從實地丈量、精準穗收、準確稱重、數定穗數、選定樣穗、人工脫粒、測出籽率、測量水分到最終產量計算,全過程一絲不茍完成每一項操作,確保數據準確、客觀。
隨著全市測產工作穩步推進,高產典型不斷涌現:奈曼旗義隆永鎮的10萬畝玉米田首創鄉鎮級“噸糧田”;扎魯特旗查布嘎圖蘇木3000畝玉米田更創下平均畝產1272.93公斤(含水率14%)的高產佳績。
此次測產工作,不僅是對通遼市千萬畝高產高效示范區創建成果的全面“體檢”,更是對市、縣、鄉三級農技人員的一次實戰“練兵”,廣泛宣傳了大面積單產提升的典型做法,為明年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和經驗保障。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