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 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和農機貼政策的加持下,我國農機行業經過了十年的黃金發展期,直至近兩年增速才有所放緩,而到了今年,農機市場卻一直處于下滑的態勢,利潤空間也不斷遭到壓縮,整機的利潤已不復往日,更多的利潤則降臨到了農機后市場上。所謂農機后市場,簡單來說就是二手農機、農機零部件、農機租貧和農機金融等相關服務。如果非要給它下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指農機銷售后,圍繞農機產品使用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服務,如
農機配件供應、農機改裝和維修保養等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服務。
隨著后市場時代的到來,能創造更大盈利空間的后市場將成長起來一批企業,這些企業將不會是現在依附于整機制造企業的寄生式生長,這些離用戶近的后市場企業將挾用戶的優勢成為行業的主導者,屆時不但農機產業價值鏈將重構,而且農機產業的話語權也將轉移,行業的游戲規則也將由后市場企業說了算。
然而自2004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以來,促使中國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快,農機市場在這十多年的時間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是,隨著市場的不斷做強做大,農機后市場亂象叢生:農機欠維護,備件、服務缺乏標準,無序競爭等。這一系列現象折射出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正受到威脅。同時,制約農機后市場發展的瓶頸也一一顯現。
觀念滯后,對“后市場”重視程度不夠
現階段,大多數經銷商都把服務定位于整機銷售的輔助支持手段,主要開展的服務也基本上是整機保修期內的服務。有調查顯示,農機整機銷售在經銷商整體銷售額中所占比例相對過大,有75%的經銷商整機銷售額所占比例超過80%以上,依靠銷售服務創造利潤的農機經銷商還是少數。
經營模式落后,售后服務發育不良
農機經銷商在開展服務時常常要面臨利潤低下的困境,制造商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給予經銷商一定額度的服務費,在產品保修期內用于客戶的維護、保養及配件供應,而有些農機的故障率又比較高,導致經銷商入不敷出,缺乏積極性。目前,制造商和經銷商服務投入的力度不夠,導致售后服務市場發育不良,其主要原因是制造商基于經營成本的考慮,認為經營場地的租賃、設備的購置和人員工資等負擔過重,而維修農機具季節性強,利用效率低。
服務體系不健全,影響企業形象的塑造
國內企業的農機產品在技術先進性、質量方面各有千秋,同一細分市場上產品差異化很小,同時又沒有從戰略高度看到售后服務的重要性,造成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問題。服務體系反應速度慢導致售后服務的及時性差。售后服務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高又影響了故障排除及維修工作效率。售后服務作為提高公司及產品品牌形象、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服務人才流失,培養機制不健全
農機行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后市場的機遇,也對技能性人才產生較大需求。但從整體上看,在國內農機后市場中企業從業人員素質低、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售后服務人員要從事不同種類產品的服務,若專業技術水平不高,不僅影響維護保養與維修服務的效率,而且影響公司的品牌樹立和市場開拓。農機服務人才培養方面,情況也不容樂觀。據了解,目前技校、職業學院等學校幾乎沒有農機相關專業教學課程。
綜上所述,農機后市場存在極大的利潤空間,成為下一個創收點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其自身的發展亂象和瓶頸也在制約著它的發展,為了維護農機后市場的穩定和廣闊的前景,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發力,抑制市場亂象、克服瓶頸,做精做強農機后市場,使其真正為農機市場帶來創收點,為農機服務業帶來福音。
本文由中國農機網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