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隨著甘蔗產業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生產方式已不能滿足甘蔗產業發展的需求。在新的形勢下,充分利用甘蔗下田這一有利條件,結合農藝措施與農機技術應用,開展甘蔗機械化作業,大幅度減少勞動力、勞動強度,提高工效、降低成本,轉變生產方式,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使甘蔗種植向節約、增效、輕簡化發展,推快甘蔗現代農業的轉變進程。
傳統的甘蔗生產方式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著勞動力不足,強度大,生產成本逐年增高、比較效益逐漸降低、產業競爭力不斷下降,甘蔗產業面臨著很大的困難。而勐海蔗區人少地多,水田連片面積大,勞動力緊張,加之目前各種產業進駐較快,已嚴重威脅到甘蔗種植。為解決這一現狀,云南勐海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通過不斷試驗探索研究,完善農機和農藝的配套技術,提高農業農機生產組織化程度,使甘蔗生產朝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方向發展,穩步推進甘蔗生產機械化進程,有力促進西雙版納州甘蔗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按照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要求,對現有的技術組裝配套,建立適應全縣甘蔗下田種植、培土、施肥、病蟲害防治、機械化收獲等應用技術推廣,以下主要對機械化種植、機械化收獲等薄弱環節作歸納。
通過對勐海縣景真遮區勐遮鎮5000畝面積的全程機械化種植示范推廣,實現開溝、砍種、施肥、蓋土、蓋膜工序聯合機械化作業, 甘蔗全程機械化種植,是采用大馬力
拖拉機深犁備耕,甘蔗種植使用集砍種、擺種、施肥、蓋膜、蓋土為一體的大馬力機械
種植機進行作業。每臺種植機每天8小時可視田塊大小種20~30畝;與人工種植相比,效率大大提高,人工種植每人每天種植的面積只有0.3~0.5畝。
通過對種植品種的選擇、種植行距、種植密度、施肥量、損失率、間套種等方面的研究,總結出一套適宜大田機械化種植的建設模式,為大面積的推廣提高技術支撐。
通過農機和農藝相結合使用寬窄行種植方式,改善蔗地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便于甘蔗機械化操作,減少機械對甘蔗損傷和對蔗田土壤的破壞,涵養水土,提高工作效率實行機耕、機耙、機收,降低勞動成本。通過調節甘蔗種植行距,促進甘蔗生長的同時,利于開展間套種,增加蔗田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機械化聯合收獲:使用甘蔗
聯合收割機一次性完成切梢、砍倒、剝葉、碎葉、裝車作業的機械化生產方式。與人工砍收相比,機械砍收噸蔗成本比人工砍收成本降低33%以上。
示范區甘蔗通過實地調查全程機械化種植比傳統種植方式每畝可節本增效1490元,示范區可節本增效745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總之,機械化的推廣應用,將提高勞動生產率,切實解決農民種植、砍收甘蔗請工難的現實需要。也將會給西雙版納州的甘蔗下田帶來突破性進展,有利于穩步推進蔗糖業的健康發展,為進一步推進我州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