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這段時間,朋友圈已經被紀錄片《創新中國》刷屏?!秳撔轮袊?,央視出品,豆瓣評分9.3分,是繼《超級工程》、《航拍中國》之后的一部講述超前沿科學的大型紀錄片。在集“為農業服務的衛星”中,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運用大數據來解決長久以來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現代化的難題。
在農業高度機械化的國家,例如美國,基本憑借著地多人少的優勢,生產高度區域化和專業化、經營集約化和產業化,為我國的農業發展現代化提供了借鑒作用。然而,因為國情的不同,顯然美國的成功模式不能被簡單復制,那么,在衛星數據進入上升階段的新時期,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大數據來解決長久以來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現代化的難題呢?
一畝三分地的困境
“中國土地其實是比較破碎的,一人一畝三分地的狀況,生產的集約化難以做到,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投入,才能把每塊地都經營好。”相對比于美國而言,有著長達幾十米收割盤的聯合收割機在中國顯然是要“水土不服”的,面積廣闊的山地丘陵使得一些超大型農機無法順利運作。而另一方面,農民因為自身知識水平以及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撐等原因,大部分還是沿用傳統的耕作操作,這與現代科技在農業上的運用產生了不能忽視的矛盾。
農村里,尤其是能留下來務農的“真農民”一般教育程度較低,年齡普遍較大,農民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和農戶的生產經營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導,科技、生產、市場不能形成聯動,農民不知道什么機器是適合使用的,即便知道也有可能因為價格等各方面原因而無法購買,甚至有的已經購買了,卻因為不會操作而廢置。農業機械面臨無人會操作、無人可操作的困境。此外,落后的基礎設施條件也為農機在農村的使用增加了難度。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分、溫度、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制約也影響著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就當前形勢而言,我國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面臨著信息技術先進而傳統產業落后、單項技術而技術集成缺乏、產業鏈需求旺盛而基礎工作不足的問題。
從看天吃飯走向知天而作
大數據時代,農業逐步走向農業的道路。通過對氣候、土壤和空氣質量、作物成熟度等各種實時數據的收集,來分析預測農產品產量至關重要。航拍加衛星導航系統,對人類肉眼難以分析出來的信息給出更加準確的數據。
從選擇合適的種子、適宜的種植密度,到病蟲害防控、灌溉、施肥,再到收獲和倉儲,在每個種植季中,農民需要作出40~50 項決定,而這些決定都會影響終收成。美國航空航天局前大數據家張弓說,上萬畝的蘋果園里要數出每一棵樹上蘋果花的數量,花的數量反映了未來蘋果的產量,是重要的評估數據,而人眼難以識別的這些數據,機器可以做到。他還舉例通過大數據預估分析可以知道山東壽光每天可以提供的蔬菜量,從而降低市場波動風險,終影響到五百公里外的北京市場上的蔬菜價格。這些都是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很明顯,農業模式下,通過提供作物大數據、氣象預測以及病蟲害預警服務,可以實現中國農業從傳統“看天吃飯”的經驗模式到“知天而作”的現代數據農業模式的轉變,“天時地利人和”有了更大的把握空間。
結語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而“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又暗含著糧食生產對中國社會穩定發展的作用,糧食安全作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地位非常牢固,因此,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至關重要??萍贾巫鳛檗r業發展進步的重要因素,機械化程度的高低更是整個農業價值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今天,信息技術將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活力。新一代的衛星技術觀察已經達到亞米級別,這意味著從萬里高空也可以看到地面幾十厘米大小的物體,結合高分辨率的衛星影像,大數據算法正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每天的生活。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農機網(www.360yszlyy.com)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