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編輯視角】 當前,信息化在各行各業的深度嵌入正在顛覆很多傳統領域。尤其是今年疫情影響廣泛,信息化的深度應用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相對其他領域,農業農村領域的信息化發展似乎還有很大空間。
5月7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了《2020年農業農村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點》。文件從大力實施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扎實推動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基礎等幾方面闡述了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要點。
只有全面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用信息化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在上期話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數字農業發展正逢其時》中,筆者提到,當前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還面臨著“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滯后”、“信息數據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高素質農民缺乏”等挑戰,而此次新發布的《2020年農業農村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指導。
大數據中心與高素質農民
《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農村服務信息化普及,進一步整合匯聚資源,全面提升基層農技推廣和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服務能力與信息化水平。持續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培訓提升農民手機應用能力,不斷完善線上培訓功能、豐富培訓資源、擴大師資隊伍和培訓受眾面。
在數據共享方面,文件提出,依托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基礎設施,完善數據存儲運算條件環境。加速推進農業農村數據信息的匯聚共享和分析利用,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可用可查可視和科學高效管理,加大數據精準采集、行業監測、動態預警、建模分析、決策輔助、共用共享、綜合展示力度,深化強化大數據技術在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等領域的應用,為農業農村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筆者認為,上述幾點有利于促進政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進程;同時,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專業素質將進一步提高。其實,近年來農村電商以及
農產品“走出去”的快速發展也一定程度上表明廣大農民正在逐步提高自身素質,融入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大潮流。
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
在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上,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聯網+”農機管理服務,持續推進農機鑒定、認證、購置補貼、安全監理、統計等數據資源互聯互通。
從政府層面來說,近年來,各地農機化主管部門著力提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的信息化、便利化、高效化水平,多個省份已實現農機購置補貼相關的產品鑒定認證、投檔、安全監理、違規查處等各環節之間信息全面互聯互通,切實做到了讓信息多跑路,農民少跑路,實現了購機者申領補貼“多跑一次”,推進了“互聯網+”農機管理進程。
而在農機企業方面,該如何推進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曾提出幾點建議:一是綜合運用機械電子、光學物料、傳感控制、信息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農機裝備產品的智能化,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農機裝備升值。二是突破農機裝備智能化關鍵技術,構建智慧作業系統。三是建設農機大數據系統。大數據系統將包括機具作業情況、農機手和農機合作社的相關信息。四是加強農機信息化技術標準、相關扶持政策制定,包括農機信息化技術標準、市場準入規則、農機信息化信息技術產品政策等。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