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淄博市始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22年17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經全面完成并通過市級驗收。
一、補齊農業基礎短板,筑牢農業壓艙石。一是高標準規劃。堅持高標準農田規模化、現代化、數字化目標導向,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土地規劃調整、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結構調整等統籌考慮、有機銜接,著力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美麗宜耕的高標準農田。編制《淄博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規劃10年內新建高標準農田48萬畝,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74萬畝,同步發展節水灌溉面積51萬畝。二是加大投入力度。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資標準由1500元提高至1950元。各項目區縣積極整合涉農財政資金,拓寬資金渠道,加大高標準農田資金投入。高青縣發行高標準農田政府專項債券1000萬元。三是超前謀劃實施。2021年10月,在全省率先編制2022年儲備項目實施規劃,在全省率先提出2022年項目當年竣工驗收工作目標。省農業農村廳3月上旬下達建設任務后,各項目區縣根據前期勘察編制的初步規劃和掌握的項目區實際情況,迅速完成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并依次有序開工建設,開工時間較往年提前了兩個半月到三個半月。
二、強化項目管理規范,扎牢制度鐵籠子。一是層層壓實責任。市委、市政府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龍頭工程,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工程,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列入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和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指標,分解到區縣、鎮辦、細化落實到具體圖斑和田塊。二是建立閉環監管制度。嚴格項目會商制,召開會商與現場觀摩會議,形成多方參與、集體決策的機制。嚴格項目公示制,暢通群眾知曉渠道,項目建設全過程公開透明。嚴格工程招標制,凡建必招,招必公開。嚴格質量監管制,確保質量過硬。嚴格驗收制,層層驗收、層層負責。三是建立全程巡監機制。對項目建設質量、建設進度及資金撥付情況實行周調度月通報。購買第三方巡監服務,對項目建設技術交底、項目分部單元驗收、工程質量進度等實行全程監管,及時發現問題、限期整改。建設淄博市數字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開啟高標準農田項目數字化監管,統一標準規范、統一數據要求,項目信息上圖入庫,可追溯、可跟蹤、可核實,實現多單位協同式標準化管理和遠程監管。四是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將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納入永久基本農田或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管理,實行特殊保護。市財政列支263萬元,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管護、數字化監管,著力解決設施設備損毀修復問題,確保管好、用好、長期發揮效益。
三、打造示范片區,提升質量效益。一是打造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2019年以來,全市打造示范區面積6290畝。桓臺縣以高標準農田整縣推進示范縣為契機,著重推進高效節水灌溉模式推廣示范。項目集聚小型
氣象站、土壤墑情、耕地質量監測、病蟲害監測等資源要素,配置數據采集、自動施肥等設備,實現智能水肥一體化,創建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示范片區2580畝。2022年,桓臺縣小麥平均畝產530.8公斤,連續12年居全省首位。二是打造高標準農田核心示范區。實施模式創新工程,積極推行“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高效利用無縫對接,避免了過去零敲碎打、標準不高、重復投資的弊端;按照“高標準農田+”的思路,遵循集中開發、規模治理、集中投入的原則,融入數字農業、高效節水節肥等新技術,打造良種試驗種植區、優質專用糧食基地、“耕、種、管、收”一體化社會化服務示范片區;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使原來的小田變大田,桓臺縣、高青縣土地流轉率分別達到87%、53.96%,畝均糧食增產10%—20%,畝均節本增效500元。三是打造“小改大”宜機化整理示范區。沂源縣地處山區,對土地進行“填溝造田”,小塊梯田改造成適合機械化種植的大塊梯田,坡改梯面積800畝,通過宜機化整理改造新增加土地100畝,實現土地平整化、田塊方正化、生產宜機化、服務社會化。采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種植小米等,畝均收益近3000元。(淄博市農業農村局)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