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966號建議的答復摘要,針對代表提出的防止高標準農田“非糧化”建議作出了答復。
農業農村部表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相關部門持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4年底,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
其次,關于提高農民收糧收益,中央財政高度重視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多措并舉提高農民種糧收益,一是分品種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二是穩定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三是及時發放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四是支持雙季稻主產省份集中育秧設施建設。關于建立監測預警機制,自然資源部持續開展土地衛片執法和耕地衛片監督工作,針對耕地“非農化”問題,充分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手段,已逐步將衛片執法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和制度化。關于明確“良田糧用”界限,2022年、2023年、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探索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管控機制。
關于加強“良田糧用”監管,自然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三區三線”劃定工作,優先將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關于完善法律規章制度,農業農村部會同相關部門推動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明確要求,種植不符合耕地種植用途管控要求作物的,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給予批評教育;經批評教育仍不改正的,可以不予發放糧食生產相關補貼;對有關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可以依法處以罰款。
農業農村部表示,下一步將按程序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配套的耕地種植用途管控相關辦法,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推動構建高效、科學、合理的耕地利用結構。同時,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健全耕地保護和恢復執法聯動協作機制,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健全農民收益保障機制,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360yszlyy.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