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12月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1年全國糧食產量數據。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其中,秋糧產量10178億斤,比上年增加191億斤,增長1.9%。至此,我國糧食生產已連續18年喜獲豐收。
雖然今年河南等地遭遇了極端強降雨天氣引發了洪澇災害、西北陜甘寧局部地區出現階段性干旱、秋收時期華北和黃淮海地區出現連陰雨天氣,對部分地區秋糧產生一定影響,但全年糧食依然實現了豐收,并且產量再創新高,這不是偶然得到的豐收,而是多重因素加持后的綜合結果。
高標準農田是有力保障
首先,今年糧食播種面積是有所增加,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17.64億畝,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增長0.7%。除此之外,糧食連年增產增收,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其中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重要一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補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有利于聚集現代生產要素,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規?;瘜I化,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自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國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截至2020 年底,全國已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通過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鞏固和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增加 10% ~20% ,,穩定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高標準農田區域,灌溉、生產道路等基礎設施得到了完善,糧食生產水平、規?;降玫搅颂嵘?,這是糧食連續豐收的重要因素。
科技助力 農機大軍助豐收
糧食連年豐收,離不開“農機大軍”,近些年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是不爭的事實。截至2020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80%,其中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5以上;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85%、90%。
機收減損是今年糧食生產過程中一直強調的問題,從本質來說,降低糧食損耗就相當于增加了種植面積和糧食產量。今年以來,全國農業農村系統廣泛組織開展了機收減損大培訓、大宣傳、大比武活動。“三夏”期間小麥機收減損約25億斤,平均損失率控制在2%以內;“雙搶”期間早稻機收減損近5億斤,平均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
此外,現代化農業技術為糧食豐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除農機外,好農藝、好種子、好植保,有了科技加持,都是增產增收的因素。無人駕駛農機作業、植保無人機的廣泛使用、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等等,都是科技的進步帶來的變化,也是糧食豐收的保障。
有了上述保障,糧食豐收不再是難題,中國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副司長王明華表示,2021年,全國糧食再獲豐收,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克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