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政策與標準】糧食安全,國之大者。我國糧食穩產保供既要保數量,還要保多樣、保質量、保生態,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迫切需要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進一步筑牢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而高標準農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2352萬畝。通過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內田、土、水、路、林等得到綜合治理,農田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大幅度提升了耕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推動了土地流轉,既保障了糧食安全,又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近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制定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目標和建設任務,作為指導各地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依據。該規劃期為2021—2030年,展望到2035年。
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超過六成,遠高于同期全國約40%的占比,居全國領先地位。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耕地流轉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機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部分地區農民直接流轉土地畝均增收達到300元,增加了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確保到2025年累計建成2670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213萬畝,以此穩定保障1200萬噸以上糧食產能。到2030年累計建成2720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575萬畝,以此穩定保障1220萬噸以上糧食產能。把高效節水灌溉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規劃、同步實施,規劃期內完成56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到2035年,通過持續改造提升,全省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綠色農田、數字農田、宜機化等建設模式進一步普及,農田建設管理、建后管護、耕地質量和生產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和重要
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確保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為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筑牢更高層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主要指標
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目標。其中,“技”指:通過工程措施與農機農藝技術相結合,推廣數字農業、良種良法、病蟲害綠色防控、節水節肥減藥等技術,提高農田可持續利用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
《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要求各地著力打造一批整區域推進、宜機化改造、數字農田、綠色農田、土壤改良、高效節水灌溉和都市美麗田園等示范工程,總結提煉一批“可推廣、可復制、能落地、接地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典型樣板。通過突出示范引領,進一步提升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質量。
其中,宜機化改造示范主要針對平原區格田和丘陵區梯田進行宜機化示范引領。
平原區格田宜機化改造: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田宜機化改造相結合,加快提升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優先選擇農民群眾積極性較高、土地流轉率較高的地區,合理改善農業機械通行條件,有效提高農業機械道路和下田作業通達率。按照農田作業機械化要求,進一步優化田塊布局,推動田塊小并大、短并長、彎變直;對尖角、彎月形等影響農業機械作業的異形地塊,進行開挖回填、截彎取直等整理,消除作業死角;清除田塊耕作層內影響農業機械作業的石塊及其他障礙物;合理建設機耕路和生產路,完善下田坡道、橋涵、錯車點、末端掉頭點和安全標識等附屬設施,實現道路和田塊之間、田塊與田塊之間銜接順暢互聯互通。因地制宜配套土壤改良、灌溉排水、農田防護、農田輸配電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丘陵區梯田宜機化改造: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坡耕地治理工作相結合,引領丘陵山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高質量發展。選擇坡耕地面積較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方便機械化作業要求,合理規分和適度歸并田塊,消除農機作業死角,坡耕地改造為宜機化梯田;優化地塊布局,實現以條帶狀分布為主,延長機械作業線路;通過開挖回填土壤等工作措施,修建田塊進出坡道、完善田間道路;合理布局溝渠,溝渠的修建應兼顧農業機械通行需要,深開圍溝、背溝;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強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通過秸稈還田、綠肥種植、糞肥施用等生態培肥方式,結合深耕深翻等農業機械化措施,培肥熟化土壤,提升地力;加強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合理修筑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設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配套建設變配電設施,為泵站、機井以及信息化設備等提供電力保障。
當下,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建設任務十分艱巨、資金籌措壓力較大、管理管護任務加重、質量水平有待提升”四大挑戰。《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的制定,將引導該省更快地克服挑戰,順利完成2023年目標任務。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360yszlyy.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廣東省農業農村廳。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